
错金文玄镠戈
戈,是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商周时期用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戈是从石镰发现而来的,早期的戈无胡,其功能很简单,因刃在下方,只可横击和钩杀,因此,所以古代的戈兵又称做勾兵或称啄兵。在邢台曹演庄遗址中就发现过此类无胡的带有族徽铜戈。
戈分长短两种,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先秦时期的军队以方阵对峙,长戈在车战进攻时,战车快速与敌军接触,两军相错时站在车上的戈兵借车的速度用战戈如镛刀一样收割敌人的头颅。后来在戈的前部加矛有了刺的功能,这种有刺功能的兵器称为戟。
错金文玄镠戈出土于邢国墓地东部的十号大墓。后考古编号为202号墓。此墓长55米,有斜坡墓道,墓道前有享堂的建筑基础。墓室长近8米,宽5米,深达15米。墓室的四壁用草拌泥涂抹过,在墓底用方木铺砌而成,墓虽然受到数次的盗扰,仍出土了近千件随葬物品,其中铜器有鼎足、釜、带匣铜剑、削、戈、编钟及青铜车器,玉器、石器、包金器、漆器、陶器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错金文铜戈。工艺精湛、铸造极佳,上有错金铭文“玄镠赤鑪之用戈,辟”八字。
错金是一种制作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将金丝镶嵌在青铜器物上,并将表面磨平,在器表显示出其文字和纹饰的一种工艺。按照使用材料的不同,可有错金、错银、错铜等。春秋战国时,以吴越地域的错金银工艺最为先进,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错金文玄镠戈上的文字就是当时的吴越鸟虫书文字。
错金文玄镠戈出土后,考古人员专门请教于李学勤先生,李先生对错金文玄镠戈进行了研究,后来著成《论邢台葛家庄玄镠戈》一文。通过研究认为,该墓出土的错金文玄镠戈应为吴国所铸造。同样的戈也出曾出土过,如山西的忻州上社村曾出土一件,形制与邢国墓地出土的戈十分的相近,只是比邢台出土的戈略大一些。李先生通过对吴器的研究,认为邢国墓地出土的戈大致的时间应为公元前530-490年之间。为什么吴国的兵器流传到了邢国?现在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协助吴国制楚,两国交往时的遗物,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与晋国都是当时的大国,两国之间相互出使联系,而邢国与晋国又有血缘关系其两国之国也很密切。并且吴、晋两国出使的路线必然通过邢国的境内,吴国以制造兵器而见长,所铸造的剑、戈技术和工艺在当时十分的超前,能获得吴国兵器是一种荣耀,所以,在当年吴国出使到晋国时,用精美的戈相赠也成为必然。
吴国错金文玄镠戈的出现,使我们对该墓的墓主产生了疑惑,墓葬的主人到底是谁?发掘者曾认为应是赵国赵襄子之墓,按先秦时期的葬俗,像赵襄子这样重要的人物,不会葬于邢国墓地,同时在这座墓葬的周围也没有发现相近的大面积的墓葬,我们知道,古代的家族墓都是集中葬在一起,有着严格的兆域安排,10墓孤立的出现的邢国墓地,显然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只有两种可能,如果是赵襄子墓,那周边一定有成组大赵国大墓,如果不是赵襄子,与之身份相配的也只有邢国之君――邢侯。